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
  • 评论
  • 收藏

普利斯信息网 2022-03-18 450 10

保护张文宏!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郁达夫

“键盘侠”的力量,不容小觑。

2020年9月8日。

北京。

万众瞩目的抗疫表彰大会,举行在即。

会场外,一片庄重。

礼兵伫立。

少年欢呼。

红旗。

捧花。

皆在喻示今日之隆重与荣光。

终于,大会正式开始。

掌声雷动。

嘉奖不断。

勋章。

奖章。

各种荣誉,各觅其主。

得奖者中,便有张文宏。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名副其实的专家。

这天,他西装革履,大红花别在胸口。

只为迎接属于他的那份表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荣誉加身。

风光无限。

可,不到一年时间里,舆论忽然发生巨变。

2021年8月14日。

微博论坛。

张文宏被举报了!

“罪名”,是论文抄袭。

举报者,是一名普通网友。

这名网友的长篇大论,图文并茂。

情绪激动。

质问连连。

看起来,有理有据,活像个“正义使者”。

随便挑一句,都是威力十足:

“是谁把学术造假的学渣封为学术权威?他还有多少这样的劣迹呢?果然,当落潮以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这就像平地一声雷,惊得多少人猝不及防。

一时间,舆论哗然。

相信的。

不相信的。

愤怒的。

看热闹的。

多种声音混杂,荣誉满身的张文宏,饱受质疑。

对此,他没有表示任何。

媒体见不到人。

微博不见回应。

只有他曾就读的复旦大学,第一时间表示会抓紧核实。

但键盘侠们,已然开始庆祝。

他们狂欢着。

叫嚣着。

欢呼着。

“看来他的博士学位难保,人设也要崩塌了!”

小人得志的嘴脸,丑陋而邪恶。

仿佛,“扳倒”张文宏就是最大的胜利。

为什么?

因为于他们而言,张文宏远不止是一名医生,更是诸多权威中,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专业。

风趣幽默。

说话,实在得不得了。

疫情爆发以来,他多次登上热搜。

人们捧他。

赞他。

于是,他登上所谓的“神坛”,成为众人聚焦的中心。

稍有不慎,一举一动都会被无限放大。

他多次被误解、被恶意揣测。

毕竟舆论走向会如何,无人可精准预判。

对此,张文宏却总是淡漠如常。

因为他早已多次用行动强调:我,才不是什么“神”!

疫情前,张文宏就是医院里最“普遍”的那种大夫。查房看病。潜心研究。换来的,是病人尊重,同行敬畏。而当疫情来袭,他又受到使命召唤,积极投身抗疫。得空时,还需面见媒体。报告进度。陈述目标。皆是常规操作。可张文宏,硬是凭借强烈的个人特色,走红网络。

通常,人们印象中的主任医生,都有共同点:不苟言笑。严肃正经。说起话来,大道理是一堆接一堆。可张文宏不一样。他讲话直。段子多。更难得的是,句句都说到了普通人的心坎里。反正,金句频出。比如“党员先上”。彼时,疫情肆虐。人人自危。形势严峻。医务人员负重前行。张文宏直接站出来说,要让党员做榜样,打头阵:“我不管你有什么想法,对不起,现在你马上给我上去!”

语气坚定。不容置喙。却莫名让人定心。再比如,“不鼓励加班,拒绝道德绑架”。疫情愈演愈烈时,医护人员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上级指示。民众感谢。媒体歌颂。整套流程,一遍又一遍地上演。张文宏又说话了:“加班加点这事,本身就不怎么人道!凭什么要求别人舍小家,为大家?这只是一份工作!”

比起那些有的没的,医护人员最需要的,还是关心与爱护。“第一防护,第二疲劳,第三工作环境,都得跟上。如果跟不上,就说明没有把医务人员当人,只是当成机器。”

听听,多简单粗暴的话语!但威力,却远胜于其他所有“假大空”的句子。正因如此,张文宏的防疫名句总是格外出圈。隔离在家寂寞难耐?总是心痒痒,想出去?张医生又来点醒:“你们在家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你觉得很闷?那病毒也被你闷死了啊!”

雄赳赳。气昂昂。听得人是心潮澎湃,使命感十足。待疫情好转,众人都早已迫不及待,纷纷起飞,奔向自由。而张医生,再次用朴实无华的例子,警醒世人:“跟大美女聊天,大家聊到兴头上,就把口罩摘了,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还有返工后的注意事项,张文宏就直接整了个七字真言,高度概括:“防火,防盗,防同事!”

诸如此类的话语,还有很多。总之,这就是张文宏备受喜爱的原因:实在。其他专家的理论知识,他没有吗?当然是有的。只是为了更好传播,他的遣词造句总会很接地气。话糙。理不糙。因此,效果甚好。人气水涨船高。被访问的话题,范围也逐渐扩大。一开始,主要是专业相关。后来,也不时追问他的私人生活。只是都没能如愿。比如某次采访,张文宏的手机,突然响了。他一看,诶,母亲的电话!或许是看见了备注,记者兴奋了起来:“我们还没有看过张文宏主任和妈妈通电话的样子呢!”

可,张医生没给机会。他瞟了一眼镜头,然后淡淡拒绝:“你们就想探讨别人的隐私,所以我偏不接!”

竟然如此“无情”!记者没办法,但也不放弃,追问道:“那您想您的母亲吗?”结果,张文宏再次不按套路回答:“我就问你,哪一个正常的人,他不会想念自己的母亲呢,对吧?”

想煽情?不存在的。还有人追问,当初上大学,为何选择了现在的专业。他也是全程无可奉告:“对我个人你不要采访,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我就一个乡下人跑到上海,读完书留下来工作而已。你讲到感染科,我就给你多讲点。”

看,这就是张文宏。他真实而清醒。有趣而有分寸。讲专业,他侃侃而谈。但个人崇拜,大可不必。走红后,他还直言:大家不必专门来挂我的号,只要是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医生,能力都有保障。

甚至,因为最近社会活动的剧增,他自身的专业能力,反而略微有所下降。

多谦虚。多坦诚。这很“张文宏”。可此时,谁也想不到,他竟“一语成谶”。有心之人朝他开的“第一枪”,就是术业不精。

2021年8月14日。枪响了。上文提到的“论文抄袭”事件出现。第二天,即2021年8月15日。复旦大学正式声明,已经着手调查。第九天,即2021年8月23日。结果出炉:张文宏没有抄袭。那位网友质疑的部分,属于论文综述。——即专门列举前人研究成果的部分。撞文字。不奇怪。硬要鸡蛋里挑骨头,也就是写作不规范的问题。但这些,与张文宏的学术水平无关。换言之,他的博士学位,没有任何问题。自始至终,都只是有人在泼脏水。张文宏,清清白白。

我们无从得知,张医生身陷争议时的心情如何。又或者,他根本没有时间去多想。毕竟,他身上的担子,很重。容不得他有多少闲工夫。去生气。去辩驳。我们能看见的,只有他背负的骂名。其实,“论文抄袭”只是闹得最大的一桩。在这之前,安在张文宏头上的“罪名”,可太多了!比如崇洋媚外。理由让人很无奈:他让大家早上尽量不要喝粥,多吃如面包、牛奶等高蛋白食物。

然后,罪名“坐实”。因为粥=国内,面包牛奶=国外,所以张文宏,心思不正!再比如,有钱后没了医德。起因,是他参加峰会,拿了1000万奖金。接着,质疑声涌现。那么多钱,都被私吞了吧!可事实如何呢?张文宏个人的部分,他一分没拿,全捐了。留下的,统统属于团队。作为科研经费!

键盘侠依旧没有理会这些。他们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正如张文宏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人各有志,便是如此。可,键盘侠们还是“得逞”了一件事。——张文宏,渐渐地变了。时间来到今年3月初。上海,忽然有了新增病例。人们诚惶诚恐。媒体迅速集结。各路专家,现身说法。张文宏发声,虽迟但到。只是,画风骤变。

以往的真实有趣,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疏远的官话。细细读来,毫无破绽。但,再无曾经的真实与犀利。

他的改变,外界感受得到。大家一边为他高兴,从此没人能再指摘他的不足。同时,也忍不住遗憾:昔日的张文宏,怕是回不来了。但张文宏,还是那么让人捉摸不透。7天后,他又变了套路。3月14日。他上线微博,发布长文。感情真挚。有条有理。最戳人心窝的,还是结尾:“与其说是冬季还没有过去,还不如说是一次倒春寒。但当我们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将到来的春天,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

让人不适的通稿味,消失了。熟悉的他,回来了。那股打动人心的力量,还在!张文宏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该条微博发布不久,就被各级官媒陆续转发。热度居高不下。影响力,妥妥的。

如此盛况,论原因,离不开疫情的影响。但,也因为是张文宏。人们信任他。爱戴他。所以隔着屏幕,他依然被信任,被追随!

可抛开各种成就,张文宏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会疲惫。会长黑眼圈。有一次,话题就绕到了他的黑眼圈。他笑着说,自己试着睡多点,也没有缓解。或许得找个时间,专门研究一下这方面。什么时候呢?嗯,大概是疫情结束后吧。

这不是他第一次畅想“以后”的生活。很久以前,他就谈过未来。那是疫情消失后的未来。海晏河清,一切安好。光明。璀璨。充满希望。他说,到那时,人们的生活会回归平常。没有恐惧。没有伤害。看综艺的看综艺,追剧的追剧。爱听他说话的人,可能也不再存在。因为不再需要。但他绝不会感到失落:“当新冠大幕落下,我自然会非常silently走开。你再到华山医院来,你也很难找到我了。我就躲在角落里看书了。又或者,绕着墙根走路的那个人,就是我。”

这是他梦想的场景。没有疫情。没有流量。他能得空静静坐着,看看书,做做科研,一如既往。但如今,他不会离开。在这样的非常岁月里,他以专业,以责任,变成一盏微弱但倔强的灯,在前方引路。困难,不会使他熄灭。角落里的黑暗,更不可能!


中软国际 https://www.geekpark.net/news/29979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分享

邀请

下一篇:暂无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普利斯信息网  

© 2015-2020 Powered by 普利斯信息网 X1.0

微信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