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
  • 评论
  • 收藏

普利斯信息网 2021-09-01 450 10

如果那片足球场有一台AED

影视平台投资 https://www.touzitop.com/ystt/6337.html

一颗心脏,每分钟会跳动多少次?

安静状态下,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室颤时的心脏,听不到心率,颤动波频率却高达250-500次/分钟,可能引发心脏骤停和猝死。

锯齿状的心电波形,杂乱、没有规律,和室颤患者的生命一样,前途未卜。

下一秒,可能就剩一条波澜不惊的直线。

就在7月4日,成都一名足球青训教练郭某永远地倒在了他心爱的绿茵场上。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郭某已经呼之不应,双瞳散大,无呼吸、无脉搏,失去生命体征。

倒地的足球青训教练。图源红星视频

“球场没有AED,如果有说不定能救他(郭某)一命。”相关的医护人员对此十分惋惜。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及时消除室颤,让心脏的窦房结重新开始工作,继而使得心跳恢复的急救设备。

那么,如果真有一台AED在那片球场待命,悲剧就能被逆转吗?

“隐身”的AED

较之于日本,中国暂未有查询国内AED设置信息的统一平台,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北京至今没有专门收集和统计AED数据的部门。而在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市民则可以通过“AED地图”小程序进行查询。

在这方面成都又做得如何呢?目前,成都市在全城投放的约100台AED,都可以通过“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的微信公众号,查询到具体的投放位置。

成都AED分布。图源“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微信公众号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台AED一定能被发现。急救中心的“微网站”入口流量较小,在微信上搜索“成都AED”也不会优先显示。在百度地图上,成都AED的搜索结果仅有31个。

对地图而言,是31%的可查询率,而对于室颤患者,则是百分百的生与死。

被看见以后,这台AED可能躺在玻璃柜里,焦灼“等待”一个开启它的勇士。

今年5月,上过急救课的深圳市民陶红,根据学习到的AED相关知识,在车管所救下一名心脏骤停的男子。回家以后,并非专业医护人员的她有些后怕,“万一人没救回来怎么办?我有没有哪个步骤做得不对?”而在当时,现场的民警大声询问的是有没有医生。

治病、救人,一直以来被当作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普通人做这些,叫见义勇为。

既是“勇为”,就默认了某种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但这一俗称“好人法”的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在现实中可能被质疑和遗忘。

“怕事儿”的还有基层干部。2019年,广东省同心圆慈善基金会计划向广州捐赠2000台AED,但最终一台都没捐出去。急救专项基金主任杨桂荣表示,一些基层领导担心,人救不活要担责任。“虽然我们不断表示有‘好人法’为救人者撑腰,但他们还是不太愿意。”

实际上,患者出现心脏性猝死之后留下的抢救时间非常短。每超过1分钟,生存几率会下降10%,超过10分钟,患者生还率基本为0。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的王西富医生,回想过去十五年的从业经验时也坦称,“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如果只依靠我这种急救车到现场,结局几乎都是死亡。”

有勇也要有谋

对AED密度和能见度的提升,还是要落地到施以援手的个体。

北京地铁配备AED后获救的首例是一名50岁左右的男子。事发时,该男子突然倒在北京西站地铁站,站务员在对其胸外按压无效后决定启用AED。

北京西站那台被启用的AED。图源人物

心脏骤停多发于拥挤、容易引发不适的公共场所,有关的资源也相应地集中。地铁站的工作人员受过急救培训,观察旅客状态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他们是英雄,却不能算是院前急救环节的“普通人”。

普通人拯救普通人有多难?

数据显示,在我国,公众急救培训率约为1%。“AED电错人”这样一个假命题都可能成为公众急救的阻碍。其实,被称作“傻瓜机”的AED能够自动进行心律分析,对不适于除颤的患者是无法启动的。

奔跑在绿茵场的一百个人里,可能只有一位懂得使用AED。

关于这一点,成都迈出了试验性的先行步伐。通过“心连心AED”小程序,在成都可一键呼救附近急救志愿者,他们会尽量赶在“黄金4分钟”以内来足球场救人。

可这并不是保险而长久之计。

根据慈善研究专家罗伯特·L·佩顿的观点,如果遗忘了正式的组织化慈善之外,非正式慈善所呈现的个体性、日常性、体验性、习得性的人人慈善自传,就无法真正把握慈善的本质。

换句话说,心脏救援的“黄金4分钟”里,和患者擦肩而过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是施惠者。在将来的某一天,也都可能成为受惠者。

去年,中英人寿“星星点灯”公益项目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了“健康·星课堂”培训与“小小急救员”比赛。邀请国内首家提供急救的NGO“第一反应”,与专业的急救医生、医疗志愿者一起帮助留守儿童了解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培养健康意识、急救意识。

“星星点灯“安徽站急救课现场。

生活在乡村,距离医疗资源更远的留守儿童,既是普通人,也可以是为家中留守老人这一突发疾病的重点人群提供急救的英雄。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提交了《关于出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国家标准 提升我国心血管急救能力》的提案。其中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国家标准,由行业学会联合培训推广AED使用。在培训推广过程中,通过公共媒体、互联网,让老百姓了解、知晓、应用AED,争取使已经配置AED的单位人人都会使用。

无论是演员高以翔的猝死、天涯副主编金波的离世,还是发生在近日的球员埃里克森的获救,都不断将AED配置及取用的问题抛入公众视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已将居民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列为行动目标之一。

如果AED就在身边,也需要每一个普通人“救在身边”。

-END-

文章部分内容源自红星新闻、羊城派、人物、新华网、观察者网、深海区

微信编辑:徐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分享

邀请

下一篇:暂无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普利斯信息网  

© 2015-2020 Powered by 普利斯信息网 X1.0

微信扫描